最新消息

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大幅提高:企業&電力如何應對?

74
次閱讀

台灣環境部宣布2030年第三期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較2005年基準年減少26%至30%,並擴大碳盤查範圍,涵蓋更多產業與企業。根據新規,未來年排放量達1萬噸的製造廠、超商、超市、電信業、醫療中心等約500家企業需在2026年完成碳排放登錄。此次政策旨在推動全國減碳計畫,加速再生能源發展,並降低電力排放係數至每度0.319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然而,挑戰也相伴而來,如能源轉型速度、政策執行力以及現行碳費費率不足等問題,可能影響目標的實現。專家建議政府應制定更有力的財務誘因,促進企業投資再生能源,並提高碳費標準以強化減碳意識。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國際競爭力,也為台灣邁向淨零碳排放鋪平道路。此次政策轉變標誌著台灣在減碳與環境保護上的重大進步,但後續的執行與調整仍需密切關注與完善。

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大幅提高:企業&電力如何應對?

文章概述

台灣政府已訂定了2030年減碳目標,預計在基準年2005年基礎上減少28%至30%,這比早先的目標提升了5個百分點,顯示出台灣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強烈承諾。根據這一目標,環境部的計劃包括在各行業進行碳盤查,從目前年排放2.5萬噸的企業擴展到更多行業,並要求這些企業提交碳排放數據。此外,政府也希望通過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來達成減碳目標,特別是在電力領域,將排放係數從0.495 kgCO2e下降至0.319 kgCO2e。

根據目前的計劃,到2030年台灣將需要大幅提高再生能源的占比,預計提升至30%-40%,並進一步減少燃煤使用量。為了支持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綠色發展,環境部還將提供財務誘因,激勵企業加速減碳步伐。隨著政策的推動,許多行業,如超商、運輸業、醫療機構等,將納入碳盤查範圍,這將有助於更好地掌握台灣整體碳排放的情況,並進一步提升減碳效率。

然而,如何有效推動電力排放的減少,並確保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仍是未來減碳路徑中的重大挑戰。台灣的碳排放計畫是否能順利達成,將依賴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並且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財務誘因來加速再生能源的普及。

目錄

  • 文章概述
  • 背景解說
  • 主要減碳數據及預測
  • 投資利多
  • 電力排放係數與再生能源發展
  • 結論

2030年減碳目標與政策變化

台灣在2030年設定的減碳目標是對應全球氣候變遷挑戰的一項重大政策舉措。根據最新的計劃,台灣的減碳目標較2005年的基準年減少28%至30%,這比早期2022年國發會提出的目標提升了5個百分點,顯示出台灣政府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更大決心。此次設定的減碳目標不僅顯示出台灣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努力,還表明政府希望進一步促進綠色轉型,並改善空氣質量和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環境部每五年制定一個減碳階段目標,而2030年為第三期目標,要求在2026年至2030年期間達成。因此,這一新目標將從2025年起正式實施,並在2030年完成,這不僅是一項環保政策,也是一項經濟調整策略,將推動台灣加速能源轉型,進一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政策變化與應對措施

隨著2030年減碳目標的推動,台灣的碳盤查範圍也將進一步擴大。環境部預計到2025年會修改現行碳盤查的相關法規,新增更多行業和企業需進行碳盤查,從目前僅要求年排放超過2.5萬噸的排放大戶擴展至更廣泛的行業,包括年排放達1萬噸的製造廠、超市、醫療機構、客運及貨運業者等。這一政策變化意味著更多企業和機構將被納入碳排放管理體系,並且需要更為詳細的碳排放數據和計劃。這對於提升國內企業的減碳意識和能力起到了推動作用。

此外,台灣的能源結構也將迎來重大變革,特別是在電力領域。當前,台灣的電力排放係數高達0.495 kgCO2e,但根據2030年減碳目標,台灣需將其降至0.319 kgCO2e,這將需要大幅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並減少對燃煤的依賴。政府已設定目標,預計再生能源的比重在2030年將達到30%至40%,而天然氣的比例也將穩定在50%左右,這是為了減少傳統能源所帶來的高碳排放。

持續推動再生能源

台灣面臨的重大挑戰是如何確保再生能源發展符合減碳目標。近年來,台灣在再生能源的發展上雖取得一定進展,但仍未達到政策預期。政府因此在政策上強化了再生能源的推動,包括擴大太陽能和風能的開發,加速能源市場的自由化,並向企業和民眾提供更多的財務誘因,鼓勵他們投資於綠色能源。再生能源的普及不僅有助於實現減碳目標,還能提升能源的自主性,減少對外部能源的依賴。

國際接軌與政策挑戰

台灣在實現2030年減碳目標的過程中,還需要克服許多挑戰。綠色和平等環保組織指出,儘管台灣設定了較高的減碳目標,但在再生能源推廣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電力排放的減少。這使得台灣的減碳計劃面臨較大壓力,尤其是在國際上,台灣的減碳步伐相對較慢,可能會影響其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學者也指出,碳費政策雖然能為減碳提供一定的指引,但目前的碳費費率過低,難以支撐2030年的新目標。台灣亟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碳定價機制,這將能有效提高企業和民眾的減碳意識,並作為推動淨零轉型的核心工具。

總結來說,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的設定展示了政府對於氣候變遷的重視,並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儘管面臨著許多挑戰,台灣政府仍需在再生能源的推動、碳排放減少及碳定價等領域進一步加強政策力度,確保2030年減碳目標能夠順利達成,並提升台灣在全球氣候應對中的競爭力。

碳盤查範圍擴大

碳盤查是指企業或機構對其碳排放進行量化和報告的過程,目的是確保減碳目標能夠有效實施。台灣為了達成2030年減碳目標,將對碳盤查範圍進行擴大,這是為了確保更多的產業和機構能夠參與到減碳行動中,並提供準確的碳排放數據。以下是關於碳盤查範圍擴大的詳細說明。

1. 目前碳盤查範圍

目前,台灣的碳盤查主要針對年排放量達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MtCO2e)的排放大戶,這些大排放企業和機構包括大型製造業、能源產業等,這些部門的碳排放量佔國內總排放量的約54%。碳盤查範圍涵蓋了這些主要行業,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擴大碳盤查範圍

然而,為了更全面地實現2030年減碳目標,台灣環境部決定擴大碳盤查的範圍。根據最新的規劃,台灣將於2025年開始修法,新增碳盤查對象。未來,年排放量達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製造廠、超商、超市、電信業、旅館業、百貨公司、運輸業、醫療中心等將納入碳盤查範圍。這意味著,除了大型企業外,更多中小型企業也將需要參與碳盤查。

3. 具體新增對象

新增的碳盤查對象包括:

  • 製造業年排放量達1萬噸的製造廠需要進行碳盤查。
  • 服務業與零售業例如,擁有超過100間門市的連鎖超商、超市,將納入碳盤查範圍。
  • 交通與運輸業年排放量達1萬噸的客運和貨運業者,也需進行碳盤查。
  • 醫療業22家主要的醫療機構將被要求報告碳排放。
  • 大型商業設施例如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大型酒店等,根據用電量達到一定門檻(例如年用電達2000萬度或更高),也需要進行碳盤查。

4. 電力與能源使用的影響

另外,根據台灣的碳盤查新規定,未來的碳盤查不僅限於直接排放(範疇1),還包括外購電力的排放(範疇2)。這意味著許多服務業和零售業可能面臨更多的碳盤查要求,尤其是那些能源使用較為集中的行業。因此,這項擴大範圍的措施將促使各行各業提高對碳排放的重視,並採取措施來減少碳足跡。

5. 登錄與資料報告要求

根據新的規範,新增的碳盤查對象需要在2026年4月30日前完成2025年的碳排放數據登錄。這要求企業必須準備好詳細的碳排放數據並提交,這對於各企業而言是一項挑戰,特別是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碳盤查的要求將迫使他們建立更為細緻的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監控系統。

6. 政府的支持與指引

為了協助企業應對這一挑戰,環境部將為各行業提供相應的碳盤查指引。這些指引將幫助企業了解如何進行碳盤查、如何收集數據、如何計算排放量,並最終將數據提交至環境部。這將幫助企業減少因碳盤查而產生的行政負擔,同時也促進企業對減碳的積極參與。

7. 碳盤查的實施效果

碳盤查的實施將對台灣的減碳目標產生顯著影響。通過擴大碳盤查範圍,台灣將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各行各業的碳排放情況,進而制定更加精確和有效的減碳政策。此外,這也將激勵企業進行碳排放減少行動,提升能源效率,推動企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做出更多的努力。

總結來說,碳盤查範圍的擴大將使台灣的減碳行動更加全面,並將有助於整體社會向低碳經濟轉型。這一政策不僅是政府應對氣候變遷的必要舉措,也將推動各行各業的碳減排工作,為實現2030年減碳目標奠定基礎。

指標項目2022年2025年預計2030年目標
總溫室氣體排放量2億6413萬公噸進一步減少減少28%-30%
減碳範圍2.5萬噸以上擴大至1萬噸擴大至涵蓋更多行業
再生能源目標20%30%-40%穩定天然氣占比50%
電力排放係數0.495 kgCO2e目標0.319降低35%

戲弄投資利多

台灣在進行減碳目標設置的同時,也積極鼓勵企業與各類機構,尤其是學校,展開合作,共同參與環保與綠化行動。這不僅對環境有積極的貢獻,同時為企業帶來了一些潛在的投資利多。以下是企業與學校合作所能帶來的一些投資好處:

  • 提升企業形象與社會責任

企業參與這類環保合作項目能顯著提升品牌形象,展示企業在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社會責任方面的積極態度。隨著全球消費者日益關注企業的環保行為,企業透過植樹等環保活動,向消費者展示其綠色承諾,這能夠提高品牌忠誠度並吸引更多具有環保理念的消費者。企業能夠在市場中區分自己,提升在同業競爭中的優勢。

  • 政府補助與減稅優惠

企業參與政府主辦的植樹或減碳計畫,通常能夠獲得政府提供的相關補助或減稅優惠。台灣政府已經推出一系列優惠措施,激勵企業參與環保項目,如再生能源投資抵減、減碳技術投資優惠等。這些優惠不僅能減少企業的財務壓力,還能使企業在執行環保項目時,降低初期投資成本,達到投資與環保的雙重利好。

  • 企業長期投資回報

企業與學校合作進行綠化植樹或減碳行動,不僅是在當前獲得補助與政策支持,從長遠來看,這也是對企業的一種長期投資。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日益嚴峻,企業如果能及早採取綠色轉型,將在未來面臨更為嚴格的環保法規時處於有利位置。這些綠色投資行為將使企業在未來的運營成本中減少碳費等環保負擔,從而達到可持續的長期回報。

  • 開發新市場機會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和企業對綠色產品和服務有著更高的需求。企業若與學校等機構合作,參與到減碳和綠化行動中,將有助於開發新的市場機會。例如,企業可以向學校和其他機構提供綠色產品或技術支持,從而開創新的業務合作和利潤來源。這不僅能增加企業的市場份額,還能在環保領域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 提升員工士氣與吸引優秀人才

現代員工越來越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性。企業參與環保活動,如與學校合作植樹,不僅能提升員工的自豪感和忠誠度,還能吸引那些對環境保護有高度認同的優秀人才。員工參與企業的綠色行動,能提高其工作滿意度,促進企業文化的建設,有助於降低員工流失率。

  • 減少企業碳足跡,符合國際標準

隨著全球各國加強碳排放管控,企業在減碳方面的表現已經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指標。企業通過與學校合作進行綠化植樹,能夠有效減少自身的碳足跡,並在全球市場中樹立良好的環保形象。此外,這也能幫助企業符合國際減碳標準,降低未來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環保法規壁壘的風險,提升國際競爭力。

  • 促進科技創新與合作

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也能促進科技創新,尤其是在環保技術的研發上。許多企業透過與學術機構的合作,進行新技術的實驗和開發,從而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和競爭力。這些技術創新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的雙贏。

  • 提高社會與市場信任度

社會與市場對企業的信任度越來越依賴於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的經營方式。企業參與與學校合作的環保活動,能夠提高其在公眾眼中的信譽和透明度。這些行動不僅表現出企業的誠意,還能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可和支持,有助於企業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穩定。

如何達成電力排放減少?

電力領域是台灣減碳的重要一環,目標是將電力排放係數從0.495 kgCO2e降至0.319 kgCO2e。要達成這一目標,台灣必須大幅提升再生能源的占比,並且降低燃煤使用量。再生能源的發展將是減碳進程中的關鍵,而政府應該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與財務誘因,推動全國再生能源市場的發展。

結論

企業與學校合作進行植樹和減碳活動,對企業而言,無論是從形象提升、經濟回報還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都具有非常顯著的投資利多。隨著政策的支持和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這些行動不僅為企業創造了綠色回報,同時也能在全球減碳大潮中占據有利位置,實現環保和經濟的雙重收益。

台灣的2030減碳目標及相關政策是實現碳中和、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步驟。儘管電力排放係數的下降是挑戰,但隨著政策推動及再生能源的逐步普及,台灣有望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和企業的密切合作,以及碳定價機制的推行,將為台灣的減碳路徑提供有力支持。未來,隨著全球氣候政策的逐步收緊,台灣的減碳成效將直接影響國際市場中的產業競爭力。

相關連結

(圖片來源:Yahoo奇摩新聞)
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大幅提高:企業&電力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