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50年淨零排放!台灣如何追上全球永續潮流?

117
次閱讀

台灣於2023年正式推動碳費制度,對高碳排放企業課徵碳費,以支持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此次政策針對鋼鐵、水泥等行業,激勵企業採取減碳措施,並促進綠色技術與供應鏈轉型。26日舉行的「2025古城永續·淨零新篇章」ESG論壇,聚焦碳費政策的挑戰與未來展望,強調公私合作、國際接軌及全民參與的重要性。

論壇中,專家提出政策成功的關鍵在於提升社會認知、加強資金使用透明度及推動國際合作。未來,台灣應擴大課徵範圍、促進綠色產業發展,並加速智慧城市與綠色基礎建設的落實。碳費制度標誌著台灣永續發展的新階段,藉由政府、企業及民眾的共同努力,台灣可成為全球減碳的典範,實現更清潔且永續的未來。

2050年淨零排放!台灣如何追上全球永續潮流?

引言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逐漸升高,永續發展成為各國政策的重要目標。在2050年淨零排放成為全球共識的背景下,台灣於今年正式啟動碳費制度。為進一步探討這項政策對社會、經濟及環境的影響,26日在台南舉行了「2025古城永續·淨零新篇章」ESG論壇。本篇文章將深入分析此次論壇的討論重點,包括碳費政策的背景、挑戰及未來展望,為讀者揭示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的可能路徑。

目錄

  1. 背景說明

  2. 碳費制度的運作與挑戰

  3. ESG論壇亮點回顧

  4. 表格式分析:台灣碳費政策的優勢與劣勢

  5. 投資利多

  6. 未來展望

  7. 結論


背景說明

全球淨零排放共識

氣候變遷的危機使得全球各國紛紛訂立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歐盟、美國、中國等經濟大國相繼推出碳排放稅與碳交易市場,以促進減碳行動的落實。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報告指出,若不採取行動,全球氣溫升幅將超過2°C,對生態系統及人類社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亦需緊跟國際步伐。

台灣碳費制度的誕生

2023年,台灣政府正式推動碳費政策,針對碳排放量較高的企業收取碳費。這項政策的目的是激勵企業採取更有效的減碳措施,同時為轉型過程提供資金支持。碳費的引入雖然針對特定行業,但其影響範圍將逐步擴大,特別是對供應鏈及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可能帶來深遠的影響。

歷史背景與政策發展

台灣的碳排放政策可追溯至《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的制定,該法案為碳費的實施奠定了法律基礎。環境部自2020年起進行碳費課徵規劃,歷經數次公聽會與專家諮詢,最終確定了目前的課徵模式。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參考了歐盟與韓國的碳市場經驗,並結合台灣在科技創新的優勢,力求設計出符合國情的碳費機制。


碳費制度的運作與挑戰

碳費的範圍與影響

目前需要繳納碳費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及金屬製造業,總數約200家。而營建業及服務業雖未納入直接課徵範圍,但相關供應鏈如建材業的鋼鐵、水泥成本可能受到影響。碳費的設定依照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計算,初期定價較低,以減少對企業的立即衝擊。

碳費的另一大影響是引發綠色供應鏈的重新配置。企業為降低碳成本,可能選擇改用低碳材料或優化生產流程,這將進一步促進綠色技術的發展。

政策推行的挑戰

  1. 企業負擔:高碳排放產業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如購置更高效的設備或轉向可再生能源。

  2. 民眾認知不足:如何讓大眾理解碳費政策的內涵及益處,是推動的關鍵。缺乏認知可能導致民眾對政策產生誤解或抵觸情緒。

  3. 國際接軌:台灣的碳費制度需要符合全球標準,才能在國際碳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與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銜接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

  4. 資金使用透明度:收取的碳費如何分配,直接影響政策的公信力與實施效果。確保資金被有效用於減碳專案是政策成功的關鍵。


ESG論壇亮點回顧

專家見解與交流

在「2025古城永續·淨零新篇章」ESG論壇中,來自政府、學術界及企業的專家共同探討了碳費制度的挑戰及解決方案。

  1. 公部門角色:環境部政務次長強調,政府需帶頭實施節能減碳,如優化公共交通及垃圾車路線。這不僅能降低公部門的碳足跡,還能起到示範作用,帶動企業與民眾共同參與。

  2. 民間參與:金兆鎔科技副董事長提出,企業應積極投資減碳專案,並透過碳權交易鼓勵個人參與。例如,若個人採取如節能、植樹等減碳行動,透過認證機制亦可成為碳權供應者。

  3. 國際合作:專家認為,台灣可學習日本京都及韓國世宗市的成功經驗,推動更多國際交流與合作。台灣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節點,與周邊國家的合作有助於打造區域性減碳聯盟。

跨界討論的重要性

論壇由中國時報副社長主持,與談人來自不同領域,涵蓋政策制定、技術創新及產業實踐等方面。這樣的跨界對話有助於形成多元化的解決方案,確保碳費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能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


表格式分析:台灣碳費政策的優勢與劣勢

項目優勢劣勢
政策目標促進減碳行動,支持淨零排放目標高碳排放企業的財務壓力加大
經濟影響吸引綠色投資,創造就業機會短期內可能增加企業運營成本
社會認知提升永續發展意識大眾對政策了解有限,需加強宣導
國際競爭力有助於融入全球碳市場若標準與國際不符,可能影響出口競爭力
技術創新刺激低碳技術與綠能產業發展技術研發需要高額資金投入

投資利多

碳權交易的潛力

碳權市場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領域,企業通過減碳措施獲得碳權,不僅可以降低碳費負擔,還可將多餘的碳權出售獲利。根據市場研究,全球碳市場的規模在未來十年內將持續增長,台灣企業若能抓住先機,將能在這波浪潮中占得先機。

綠色技術創新

台灣擁有強大的科技基礎,企業可以利用這一優勢,研發低碳技術及產品。例如,半導體產業可通過改進製程降低碳排放,而電動車產業則可開發高效能的電池技術,滿足全球市場需求。

公私合作的機會

透過PPP模式(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政府可與企業共同推動綠色基礎建設,如綠色循環園區及再生能源項目。此外,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也是未來的投資重點,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智慧交通等技術將成為重要發展方向。


未來展望

政策深化與擴展

  1. 擴大課徵範圍:未來可將營建業、服務業等納入碳費課徵範圍,增加政策覆蓋面。同時,針對中小型企業制定減碳獎勵措施,提升其參與意願。

  2. 資金分配透明化:確保碳費收入用於支持減碳專案及人才培育,如補助再生能源設備安裝或推廣節能技術。

  3. 與地方政府協作:加強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同規劃區域性減碳策略,例如發展綠色交通走廊或設置低碳示範區。

與國際接軌

加強與國際碳市場的對接,學習他國先進經驗,提升台灣在全球減碳領域的影響力。參與國際氣候會議,展示台灣的成果與承諾,增強國際間的合作機會。

社會共識的建立

透過教育及宣導活動,提升全民對碳費政策的理解與支持,共同推動永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教育,培養其對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的責任感。


結論

台灣碳費制度的推行標誌著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一步。在政策實施初期,政府與企業需緊密合作,共同應對挑戰,同時尋找減碳的創新解決方案。通過此次ESG論壇的深入討論,我們看到了許多可能的方向與策略。未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及國際合作的深化,台灣有望成為全球永續發展的典範。通過全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實現一個更清潔、更永續的未來,讓台灣在全球舞台上綻放光芒。

相關連結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2050年淨零排放!台灣如何追上全球永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