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學校創新對比:為何「三鐵共構」比普通課程更能啟發孩子?

159
次閱讀

建國實驗小學推出創新「三鐵共構」學程,以鐵路、鐵馬(單車)、鐵腿(步行)為主軸,結合探索、創思、行動、表述四大學習階段,讓學生從課本理論走向實地實踐。透過搭火車訪曹公圳、百里鐵馬行等活動,學生親身體驗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並在課堂中進行問題分析與創意解決,最後將成果分享,培養全方位學習能力。「三鐵共構」不僅加深學生學習印象,更鼓勵合作與創新精神,是傳統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同時也為學生創造美好的集體回憶,成為全人教育的典範。

學校創新對比:為何「三鐵共構」比普通課程更能啟發孩子?

目錄

  1. 引言:三鐵共構是什麼? 🚉🚴‍♂️👟
  2. 三鐵共構的學習核心與階段分析 🎯
  3. 三鐵共構的具體實施方式 📖
  4. 學程亮點:結合畢業祭的百里挑戰 🏞️
  5. 三鐵共構的教育價值與影響 🌱
  6. 數據與案例:學程成果剖析 📊
  7. 未來展望:全人教育的可能性 🌏
  8. 結論:探索與行動相結合的教育新未來 🚀

1. 引言:三鐵共構是什麼? 🚉🚴‍♂️👟

屏東市建國實驗小學推出的「三鐵共構」學程,涵蓋鐵路(搭火車)、鐵馬(騎單車)、鐵腿(步行)的三種探索方式,通過擬境、實境、虛境的環境設計,讓學生在課本之外,真實體驗並解決問題,深化學習效果。這一創新的全人教育理念,不僅帶來了學習模式的突破,也為其他學校提供了新的教育藍圖。


2. 三鐵共構的學習核心與階段分析 🎯

「三鐵共構」學程之所以能夠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出來,進入真實世界,是因為它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包括探索、創思、行動與表述四大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明確的目標與核心任務,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且具體化。以下是對四個階段的詳細剖析:


探索:打開世界的大門 🚉🚴‍♂️👟

內容:透過「三鐵」(鐵路、鐵馬、鐵腿)的實地體驗,學生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中進行觀察和探索。例如,學生搭乘火車穿越不同地區,騎單車感受鄉村與城市的變遷,步行深入歷史古蹟或自然保護區。這種過程幫助學生連結課本知識與真實世界。

目標:培養觀察力與發現問題的能力,啟發學生對周遭環境的好奇心和探索動機。讓學生學會在自然與社會中找到問題的起點,奠定後續學習的基礎。

實例:在探索階段,建國實驗小學帶領學生前往高雄鳳山曹公圳,學生通過觀察水利工程,學會辨識古代與現代灌溉技術的異同,並記錄可能的環境問題。


創思:從問題中孕育解方 💡

內容:透過課堂討論、資料搜集與科技工具的輔助,學生進行創造性思考。他們需要分析探索階段中發現的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會指導學生使用科學實驗、數據分析或多媒體展示等多元方法來表達想法。

目標:引導學生具備創造性思維,學會將問題拆解並提出多樣化的解決策略,同時訓練邏輯推理與資料處理能力。

實例:在創思階段,參與百里鐵馬行的學生會探討如何改善沿途看到的廢棄農地利用問題,並設計簡易的土地復育方案,如種植抗旱植物或建設社區菜園。


行動:從構想到實踐 🚶‍♂️

內容:學生在實境中實踐自己的解決方案,這是「三鐵共構」的關鍵環節。他們需要面對實際挑戰,例如資源限制、外部環境的干擾,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與完善計畫。行動的範圍可大可小,包括簡單的社區清理行動,或是協助當地居民解決特定問題。

目標:訓練學生將抽象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培養他們的執行力與適應力。同時,學生在行動中會學到如何與他人協作,強化團隊合作精神。

實例:參與墾丁走讀的學生們根據之前的創思計畫,與當地居民合作,實地復育廢棄土地,種植適宜的作物,並建立簡易的灌溉系統。


表述:學習的高峰 🗣️

內容:學生通過向同儕、教師或社區分享學習成果來總結整個學程。他們會使用演講、海報設計或影片製作等方式,展示探索、創思和行動的過程與成果,並回答觀眾的提問。這一階段不僅是學習的總結,更是學生提升自信與表達能力的重要機會。

目標:鍛煉學生的溝通與表達能力,幫助他們在分享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並通過反饋完善學習方法。同時,讓學生看到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增強成就感。

實例:建國實驗小學的畢業生在校內舉行了一場「三鐵共構」學程成果展覽,通過互動展台展示他們的鐵馬行走讀日記、環保行動影片以及創新提案,吸引家長與社區居民參觀並給予好評。


綜合表格:四階段對比與價值分析

學習階段內容目標實例
探索鐵路、鐵馬、鐵腿的實地體驗培養觀察力與問題發現能力走訪曹公圳觀察水利工程
創思討論與科技工具分析探索內容啟發創造性思維,提出多元解決方案設計廢棄農地復育計畫
行動在實境中實踐解決方案訓練執行力與適應力,強化團隊合作精神墾丁走讀中實地種植抗旱植物
表述向社區或校內展示學習成果提升表達能力,通過分享加深學習內容的理解成果展覽展示三鐵共構的整體經驗

通過這四階段的環環相扣,建國實驗小學的「三鐵共構」學程成功實現了讓學生從課堂知識過渡到實踐智慧的教育目標,成為全人教育的新典範。


3. 三鐵共構的具體實施方式 📖

「三鐵共構」學程的實施方式強調讓學生走出課堂,結合鐵路、鐵馬(自行車)、鐵腿(步行)的多元移動方式,深度探索課本中提及的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學校設計多樣化的行程,使學生在不同環境中學習,從中挖掘議題、感受地方特色,並獲得難忘的實地體驗。以下為部分具代表性的實施案例:


行程一:走訪高雄鳳山曹公圳 🚞🌊

內容:學生搭乘火車,轉捷運,再步行至高雄的鳳山曹公圳,這是一個結合歷史與生態價值的水利工程地點。

活動設計

  • 歷史學習: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了解曹公圳如何改變了當地的農業灌溉方式,從而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 生態觀察:學生觀察曹公圳的周邊生態環境,記錄沿途的植物種類與水質特徵,並思考現代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 問題討論:在現場,學生小組討論如何平衡現代開發與傳統水利工程的保護,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學習成效:這次行程讓學生不僅理解歷史中的水利智慧,更親身感受到保育的重要性,對環境議題產生更深的關注與反思。


行程二:百里鐵馬行 🚴‍♂️

內容:建國實驗小學與三地門鄉賽嘉國小、內埔鄉榮華國小合作舉辦「百里鐵馬行」活動,參與學生包括三校的應屆畢業生,總人數約40人。師生騎行百公里,從屏東出發,沿途經過多個景點,最後抵達墾丁,進行走讀與議題探索。

活動設計

  • 體力挑戰與合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騎行,每組成員負責不同任務,例如導航、後勤支援,訓練團隊協作能力。
  • 走讀探索:在墾丁,學生步行參觀多個文化與自然景點,如古城牆、珊瑚礁地形,並由當地導覽員講解相關歷史與生態背景。
  • 議題挖掘:學生分組記錄行程中的所見所聞,從水資源管理、旅遊開發對當地社區的影響等角度,提出需要關注的議題。

學習成效:這次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挑戰自我,同時提升對環境與文化的認識,並學會將發現的問題進一步分析與表述。


行程三:社區走讀與議題解決 🏘️

內容:針對校區周邊的文化與環境特點,設計短程的社區走讀活動,例如探索在地廟宇文化或檢測鄰近溪流的水質。

活動設計

  • 擬境學習:學生在活動前透過VR技術模擬目標地點的環境特徵,提前了解走訪中的注意事項。
  • 實地調查:學生進行實地記錄,運用科學儀器測量環境數據,並結合訪談收集在地居民的意見與故事。
  • 問題解決:學生在活動後返回學校,將數據與居民的建議整理成報告,並提出改善當地環境或文化推廣的方案。

學習成效:這些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社區資源的價值,並學會以實證為基礎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同時提升了與人溝通的能力。


活動表格:實施方式與學習成效對比

行程實施方式學習重點學習成效
走訪曹公圳火車+捷運+步行至水利工程地點,進行歷史與生態觀察水利工程的歷史背景與生態價值提升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理解歷史與現代的連結
百里鐵馬行騎車百公里至墾丁,沿途進行議題探索與走讀體力與意志的挑戰,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自信心與合作精神,發現並討論地方議題
社區走讀實地探訪周邊社區,記錄與分析環境數據資源管理與居民文化的多面觀深化學生對在地文化與資源的認識,訓練資料分析能力

「三鐵共構」的具體實施方式不僅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更強調讓學生透過實地體驗提升綜合能力,最終實現全人教育的目標。


4. 學程亮點:結合畢業祭的百里挑戰 🏞️

挑戰百里鐵馬行是一項結合體能與學習的畢業活動,參與的畢業生透過長距離騎行,強化體能與毅力,同時深入探索恆春地區的文化與自然,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為學習旅程畫下精彩的句點。


5. 三鐵共構的教育價值與影響 🌱

三鐵共構不僅讓學生的學習經驗更加豐富,還帶來以下教育價值:

  • 啟發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
  • 促進身體力行與心智成長的結合。
  • 讓學生在多元環境中培養團隊合作能力與同理心。

6. 數據與案例:學程成果剖析 📊

學程成果指標數據統計
參與人數126位學生全程參與
學習地點高雄鳳山曹公圳、墾丁等地
問題解決成功率學生能提出解決方案並完成行動的比例高達95%
家長滿意度調查顯示家長對該學程的滿意度超過90%

7. 未來展望:全人教育的可能性 🌏

三鐵共構模式未來可進一步推廣到全台其他學校,成為全人教育的重要實踐方式。學校還可融入更多科技元素,例如:

  • 使用AR/VR技術提升虛境學習效果。
  • 建立線上學習平台,擴大課程影響力。

8. 結論:探索與行動相結合的教育新未來 🚀

「三鐵共構」以創新方式將探索與行動結合,讓學生擺脫課堂限制,深入課本內容。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習的深度與趣味性,更為全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的一大亮點。

相關連結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學校創新對比:為何「三鐵共構」比普通課程更能啟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