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川普出重手!「解放日」關稅令震撼全球經濟 臺灣出口面臨32%關稅

303
次閱讀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宣布「解放日」關稅政策,對所有進口商品課徵最低10%關稅,對如中國、臺灣等貿易逆差國則祭出最高50%的懲罰性「對等關稅」。臺灣面臨32%輸美關稅,出口產業將承受重大衝擊,可能加速對美投資與供應鏈重組。此政策標誌川普以「關稅民族主義」推動貿易平衡,挑戰WTO規則,導致全球市場劇烈震盪,貿易體系恐朝碎片化與地緣政治化發展。

川普出重手!「解放日」關稅令震撼全球經濟 臺灣出口面臨32%關稅

美國總統重啟高關稅政策,「對等關稅」瞄準貿易逆差國家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國總統川普於白宮發表一項震撼國際社會的行政命令,名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該命令指出,所有進口商品一律課以最低 10% 的統一關稅;更進一步,針對如中國、越南、臺灣等長期對美存在龐大貿易逆差的國家,將祭出最高可達 50% 的懲罰性「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

在當日的記者會中,川普公布數張關稅對照表,依據雙邊逆差數據與該國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包括匯率干預與非關稅壁壘)等標準,詳列美方即將施行的報復性關稅數值。臺灣在首張表單中高居第四,將面對高達 32% 的輸美關稅。其前依序為中國(34%)、歐盟(20%)及越南(46%)。新稅制將於 4 月 5 日起陸續上路,實施期預計橫跨數日。

亞洲其他地區亦未能倖免,包括柬埔寨(49%)、斯里蘭卡(44%)、泰國(36%)、印度(26%)、南韓(25%)、日本(24%)等國也將面臨遠高於全球平均的關稅衝擊。此舉迅速被媒體形容為「關稅核彈」,全球市場立即產生劇烈波動,也為自由貿易體制的穩定性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何川普堅持強硬課稅?揭開「川普經濟學」背後的政治基礎

從民意基礎看出貿易政策的「戰鬥模式」

川普的這項新政,並非單純的貿易技術手段,而是源自深層的政治與選民結構轉變。他在 2024 年再次勝選,得票數遠超 2016 年,象徵著他所代表的美國基層選民——特別是中西部傳統製造重鎮與農業州——對全球化導致的產業外移及經濟空洞化已難再容忍。

這些地區選民普遍認為,自 1990 年代以來的自由貿易政策讓外國廉價商品傾銷美國,壓縮了當地的產業利潤與就業機會。川普擅長將這些情緒轉化為政策工具,強調透過提高關稅來「糾正貿易不公」,甚至將經貿議題上升至國家安全與主權的高度。

「關稅民族主義」:不只是經濟,更是一場國家認同的重建

與 2018 年發起的美中貿易戰相比,川普如今的政策框架更具戰略整合性。他提出「對等原則」,認為只有當美國能以同樣的關稅待遇對待他國時,才符合公平競爭的標準。

此思維可被稱為「關稅民族主義」,將關稅工具視為捍衛國家利益與產業尊嚴的象徵。臺灣、日本與韓國等以往與美國關係緊密的盟友也被列入加稅名單,更顯示川普此輪操作不再區分傳統地緣政治親疏,而是全面以「貿易平衡」為唯一依據。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美國曾有多次高關稅經驗

從 19 世紀保護主義到南北戰爭前夕

美國歷史上並非首次對進口商品實施高關稅。早在 19 世紀,美國北部為了扶植本地新興工業,多次透過課稅方式抵禦英國商品競爭,卻也因此激化南方農業州的不滿,成為日後南北戰爭爆發的社會經濟導火線之一。

1930 年史穆特-霍利關稅法案:保護反成災難

更為人詬病的例子是 1930 年胡佛政府簽署的史穆特—霍利法案。該法將美國進口商品平均關稅提高至 40%,結果導致全球超過 25 國採取報復行動。美國出口在兩年間暴跌 60%,國際貿易陷入萎縮,學界普遍認為此舉加深了當時的「大蕭條」危機。

尼克森與雷根的不同選擇:從單邊施壓到談判協調

1970 年代初期,尼克森政府因貿易赤字與美元體系問題,短暫實施附加稅與貿易管制。但後續因副作用太大,雷根政府轉向更為協調的手段,如「自願出口限制協議」(VERs)及「廣場協議」等貨幣談判機制。

對照今日川普的作法,則顯得更為激烈且單邊,其高關稅策略明顯缺乏與貿易夥伴協調的過程,甚至可說是對過去數十年多邊主義的公開挑戰。


對臺灣與其他國家帶來的具體衝擊

臺灣面臨 32% 關稅 出口依賴受重挫

臺灣長年是美國科技供應鏈的重要環節,尤其在半導體、資通訊設備與電子零件領域,與美國廠商高度整合。然而,川普政府認為臺灣的實質貿易壁壘高達 64%,因此對臺產品徵收 32% 的關稅,將對出口企業造成鉅大壓力。

這可能迫使臺灣廠商加速對美投資、設廠或重新調整生產據點布局,以避免稅負壓力。同時,亦可能推動更多產品轉向日本、歐盟或東南亞市場,以降低對美市場依賴。

亞洲多國面臨連鎖效應 供應鏈重新洗牌

不僅臺灣受到波及,其他亞洲出口大國如泰國、南韓、印度與日本也被納入重稅清單。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交錯的當下,美國若強行切割亞洲產品的進口途徑,將導致整體製造流程成本上升,供應鏈必須重新配置。

尤其是中國,其「雙循環」內需導向戰略可能因此進一步加快,而美國也可能尋求拉攏墨西哥或拉丁美洲作為替代供應源。東南亞國家雖受創,但部分製造商也可能因此承接轉單潮,呈現「危中有機」。


全球貿易體系的下一步?走向碎片化與地緣化的新局

WTO原則遭挑戰 多邊協定失去信任

美國施行差別性關稅,明顯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最惠國原則產生衝突。雖然美國仍為 WTO 成員國,但川普政府顯然無意遵守其規範。若此態度持續,未來不排除美國被排擠出 WTO,或導致組織本身失去治理功能。

在此情境下,各國勢必轉向區域型或雙邊協議(如 RCEP、CPTPP、DEPA 等)取代 WTO 框架,全球貿易秩序恐怕將走向碎片化與地緣政治化。

經濟走向「停滯型通膨」?市場已提前反應

新一輪高關稅政策恐將導致物價普遍上漲、企業投資縮手、消費信心下滑。這將形成「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風險,尤其是在供應鏈成本傳導效應下更為明顯。

美股、亞股與歐股已出現劇烈波動,資本市場正積極進行調整與避險。若貿易戰升溫,亦可能引發企業外移、貨幣政策進退失據等後果。


結語:川普「關稅戰略」的代價與風險

川普的「解放日」關稅政策,是一次對全球經濟秩序的挑戰與再定義。在公平與報復之間、美國本土產業保護與全球供應鏈穩定之間,存在著複雜且無法預測的張力。

臺灣作為高科技輸出型經濟體,此舉所帶來的壓力不可小覷。在未來數月內,政府與企業都需密切觀察政策走向,積極調整布局,才能因應這場關稅風暴的全面來襲。

川普出重手!「解放日」關稅令震撼全球經濟 臺灣出口面臨32%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