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大降溫策略!如何讓台北市更宜居?」
台北市面臨日益嚴重的熱島效應,氣溫上升比全球平均還要高。為應對這一問題,台北市政府提出了「降溫城市計畫」,旨在通過三大策略來緩解熱島效應。第一個策略是「體感降溫減碳」,通過提升建築設計,加入立體綠化、陽台、遮蔭等元素,創造更多舒適的公共空間。第二個策略是「建築能效降碳」,推動建築能效管制,要求新建建築提升能效,並逐步將此規範導入私有建築。第三個策略是「密集綠覆固碳」,增加公園、綠地和綠屋頂的設置,提升城市綠覆率,從而改善戶外環境的舒適度,減少熱量積聚。這些舉措不僅能夠改善市區的熱環境,還能推動台北市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透過這些措施,市民的生活質量將得到提升,並能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熱島效應。
最新消息 / 2025-01-08

桃園大園區 vs 航空城計劃:兩大計劃的雙重效應!
桃園航空城計劃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土地徵收案之一,涉及大園區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並將影響當地民眾的安置與重建。為配合航空城建設,桃園市大園區的竹圍里將與海口里合併,並將部分竹圍里的安置街廓民眾轉至大海里。此舉將有助於明確界定新設立的行政區域,並在2026年3月實施。這一區域調整不僅為航空城發展提供空間,也將促使交通、住宅與商業環境的升級。然而,這一調整對當地居民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大的變革。居民需要面對搬遷與安置的過渡期,政府必須加強溝通與協助,確保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害。航空城計劃將提升桃園市的交通基礎設施,吸引更多企業投資與就業機會,對區域經濟帶來長遠發展。然而,如何平衡發展與民生需求,是政府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謹慎處理的挑戰。
最新消息 / 2025-01-08

兩年內重購土地是否能退稅?關鍵差異與規範!
土增稅重購退稅是指民眾在賣出自用住宅用地後,若在特定時間內重購土地並將戶籍遷入該地,可申請退還已繳的土地增值稅。然而,這項退稅政策有明確的條件,包含賣出土地後兩年內完成重購土地移轉登記,並在重購土地移轉登記後兩年內遷入戶籍。此外,重購土地期間不得出租或用於營業。若未能符合這些條件,則無法申請退稅。例如,如果在遷入戶籍的時間超過規定的兩年期限,則無法退還土增稅。對於計劃申請土增稅退稅的民眾來說,必須注意這些時限及規定,避免錯過申請期限或無法符合申請條件,從而無法享有退稅優惠。了解這些規範可幫助民眾在土地交易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並避免因疏忽而失去退稅的機會。
最新消息 / 2025-01-08

國土計畫法展延六年!南投縣土地使用規劃如何影響產業發展?
2025年,台灣的南投縣在面臨國土計畫法展延的情況下,將面臨土地使用與發展的重大挑戰。根據修訂的國土計畫法,南投縣的土地大部分位於國土保育區內,這使得當地的產業發展空間大幅受限。尤其對偏鄉居民而言,山坡地開發利用回饋金的徵收,也使得居住與發展更具困難。這一變動對於地方經濟、農業發展及居民生計帶來相當大的衝擊。此外,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南投縣在照護需求上也面臨更高壓力。近期《就業服務法》的修訂,使得80歲以上長者可更靈活選擇外籍看護服務,這有望為長者提供更好的照顧,並減輕家庭負擔。國土計畫法的展延及就業服務法修訂,既是一種挑戰,也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尤其是在高齡社會與土地規劃的雙重影響下,政府必須更加注重民生需求與社會整體發展。
最新消息 / 2025-01-08

十四張站的投資回報 vs 其他熱門地段,誰更具吸引力?
新北市的捷運開發案『M.Ark新北捷鑽』,將成為新北環狀線及安坑輕軌交匯的核心發展區。此開發案位於十四張站,基地面積約14公頃,計劃將建設總樓地板面積達25萬坪的捷運大樓,並創造約1.2萬個就業機會,預計將引入約1.1萬人口。該區域將依托捷運的便捷性,實現高效的TOD(公共交通導向開發),以推動綠色運輸城市的願景。十四張站的地理優勢,使得此區域將能快速連接安坑、新店、中和、板橋、新莊等地,交通便利,且鄰近其他已開發及正在規劃的區域,未來將成為新北地區的發展動力核心。隨著新北捷運的建設,該地將進一步吸引人流與商業發展,提供投資者穩定的回報潛力,並提升生活品質。此項目未來的發展將成為新北市成長的重要動能,並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及商業機會。
最新消息 / 2025-01-08

AI與5G時代的光通訊發展,CPO技術能否改變市場格局?
台灣光通訊廠商正迎來2025年的新機會,尤其在CPO(共同封裝光學)技術領域的應用上,預計將進入關鍵成長期。主要廠商如眾達-KY、上詮、華星光及聯亞,將於明年第一季開始出貨高階光纖通道產品,並積極布局資料中心需求。特別是CPO技術,預計會成為資料中心與光纖技術整合的核心,預示著光通訊市場將邁向新階段。眾達-KY預計2025年將迎來CPO應用元年,並計劃在2026年實現量產;上詮則指出,資料中心將逐步轉向CPO光學引擎,並預期在2025年開始小量出貨。華星光則聚焦於AI與資料中心技術的升級,並將新廠房投入生產,以應對未來需求。這些台灣光通訊廠商的發展策略,將助力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隨著CPO技術的普及,台灣光通訊產業的前景看好,並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受益於AI與資料中心需求的增長。
最新消息 / 2025-01-08

AI、雲計算需求上升 vs 消費市場疲軟,誰能主導NAND Flash未來?
2025年第一季,NAND Flash市場面臨庫存上升和需求疲軟的挑戰。根據TrendForce的預測,原廠將面臨價格下跌,且合約價可能下降10%至18%。其中,模組產品如enterprise SSD的訂單穩定,可減少跌幅,但消費性市場需求如Client SSD和UFS仍低迷,預計價格將繼續下行。隨著淡季影響,PC市場需求仍無法復甦,AI PC應用尚未成熟,無法帶動消費者需求。因此,上游供應鏈的首要任務是消化現有庫存,並根據需求調整價格。此外,智慧型手機市場的eMMC產品需求也受到庫存壓力,電信和網通建設延宕,加上模組廠價格競爭,預計2025年第一季的合約價將進一步下降。UFS產品在高階手機和車用電子中有廣泛應用,但由於整體市場疲軟,需求亦處於低檔。總體來看,NAND Flash市場將面臨多重挑戰,供應商可能需調整策略以應對價格壓力和需求波動。
最新消息 / 2025-01-08

碳費開徵在即!水泥廠如何逆轉乾坤,化挑戰為機會?
隨著碳費於2025年即將開徵,水泥產業,作為高排碳行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台泥、亞泥、幸福水泥及國產建材等企業積極推動低碳路徑和綠能發展,力求減少碳費對營運的衝擊。企業通過加速低碳水泥、低碳預拌混凝土以及綠色建材的出貨量,提前布局應對碳費壓力。台泥計劃到2026年全面轉型,僅生產低碳產品,亞泥則預計2025年低碳水泥出貨量將比2024年成長兩位數。綠能發展方面,台泥已在嘉義等地設置漁電共生案場,進一步擴大綠能布局,並利用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廢棄物來達成減碳效果。此外,亞泥的「轉廢為金」計劃也積極推動廢棄物資源化,不僅減少碳排放,還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些舉措不僅幫助水泥廠降低碳費負擔,也能在市場上獲得綠能投資者的青睞。
最新消息 / 2025-01-08

鴻海、立訊集團&台灣廠商的全球戰爭:誰能掌握未來的市場?
立訊集團近年來積極擴張,通過收購台灣蘋果代工廠和其在中國大陸的iPhone組裝業務,迅速提升在蘋果供應鏈中的地位。然而,這一擴張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美中衝突及地緣政治影響下,立訊的全球布局受到一定限制。儘管在中國大陸市場取得了顯著進展,但立訊仍需加強在印度及其他市場的存在,以對抗台灣廠商如鴻海和和碩等的競爭。台灣廠商則憑藉強大的全球布局優勢,在印度及東南亞市場繼續擴展,牢牢掌握著蘋果產品的組裝訂單。台灣企業的靈活性與創新能力,使其在全球代工市場中佔據重要位置,特別是在面對立訊集團的挑戰時,仍保有競爭優勢。總體而言,儘管立訊集團的擴張步伐迅速,台灣廠商在全球市場的長期佈局仍具有顯著優勢,未來的競爭將依賴於企業如何進一步優化全球生產鏈及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最新消息 / 2025-01-08

自然碳匯 vs 人造碳匯:哪一種更具未來潛力?
台灣自2025年起將開始徵收碳費,並預計推動碳權交易,這對於企業和投資者而言是一個重要機會。碳權的來源之一是自然碳匯,它包括藍碳(海洋碳匯)、綠碳(森林碳匯)和黃碳(土壤碳匯)。這些自然系統能夠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並在全球減碳目標中扮演重要角色。藍碳主要來自海洋和紅樹林等生態系統,綠碳則依賴樹木的光合作用,而黃碳則是土壤中儲存的碳。除此之外,碳匯也可以透過人工技術進行儲存,這被稱為人造碳匯。將碳匯轉化為碳權的過程涉及確定減排方法、監測和報告、以及驗證流程等。企業可以通過這些步驟獲得碳權並參與交易。隨著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這為投資者提供了穩定的長期回報潛力,也促使企業進一步提升其社會責任形象。自然碳匯和碳權交易的發展,將對台灣的環境永續、減碳目標和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最新消息 / 2025-01-08

減碳新機會:2025年的碳盤查規定如何賺取獎勳,錯過哪些懲罰無法忽視?
隨著環境部擴大碳盤查政策,從2025年起,台灣將納入約500家企業及2萬家零售門市進行碳排放登錄,並要求企業每年報告其排放數據。新增對象包括大型百貨公司、購物中心、連鎖便利商店、大專院校、醫學中心等,排放量達一定標準的企業需依照碳排放結果繳交碳費。雖然2025年與2026年,這些企業不需繳交碳費,但需準備相關數據,並積極配合政府的減碳規範。政府希望透過擴大碳盤查範圍來提高減碳意識,並在2030年達到比2005年減碳28%的目標。企業需提高碳管理效率,提前制定減碳措施,迎接未來的環保挑戰。
最新消息 / 2025-01-08

"碳中和目標達成 vs 市場需求提升:國泰金控如何適應未來趨勢?"
國泰金控近期宣布其四個總部和23個據點已成功獲得國際碳中和標準查證,標誌著其在低碳轉型的重大進展。作為淨零減碳的先行者,國泰金控承諾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並於2024年啟動「碳管理元年」計畫,全面推動綠色營運、導入綠電和碳權抵換。國泰金控的減碳策略採取「先減碳、導綠電、後碳權抵換」模式,先行減少營運用電,推動綠色能源轉型,並通過導入綠電有效降低碳排放。集團內的碳定價機制也已啟動,將進一步促進資源高效利用並提高減碳意識。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實現國泰金控的環保目標,也為其長期財務增長和市場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展示了綠色轉型對企業未來發展的潛力。
最新消息 /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