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創新為動力,桃園農業創造新商機,開啟綠色未來!
桃園農業擁有多元且豐富的發展潛力,不僅是台灣北部最大有機蔬菜供應地,還具備高度創新與轉型的機會。近年來,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動農業品牌化,推出「桃園好農」網站,透過行銷活動如水果月曆,將在地特色農產品結合藝術設計與智慧化技術,吸引消費者關注。尤其在休閒農業發展方面,大溪水岸花卉農遊與仙草花節等活動成功吸引大量遊客,進一步提升當地農業的知名度。智慧農業的推行,運用無人機、智慧環控等先進技術,提升農作效率與質量,並確保食材的安全性。未來,隨著青農政策與永續發展的推動,桃園農業將成為創新與綠色投資的潛力股,無論在市場競爭力或是投資回報上,都顯示出強大的發展潛力。
最新消息 / 2025-01-13

低門檻高回報?亞灣社宅 PK 周邊住宅市場的吸金力
高雄亞灣區的社會住宅工程進展順利,工程總經費約31.6億元,預計於2025年底竣工,將提供634戶住宅,吸引高階科研人才及年輕族群進駐。該社宅位於亞洲新灣區核心地段,鄰近捷運及輕軌節點,交通便利,且規劃多元公共設施,如托嬰中心、幼兒園、日間照顧中心及綠廊帶散步道,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與舒適性。施工過程中,市府採用智慧化管理技術及強化工地安全措施,確保工程品質達豪宅等級,同時重視環境健康與社區關懷。亞灣區因地理優勢、政府規劃與周邊商業設施帶動,成為宜居與投資潛力兼具的新熱點。該區不僅是年輕人「住得起」的理想選擇,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預期將為當地經濟與房地產市場注入新的活力。隨著工程推進及區域發展成熟,亞灣區社宅將在未來兩年內成為高雄房市的重要亮點,帶動整體社會與經濟效益提升。
最新消息 / 2025-01-13

北部房市挑戰:高科技產業園區崛起 vs 交通建設熱潮,最值得投資的區域是?
2025年北部房市的亮點集中在幾個重要的發展區域,其中包括智慧科技聚落與重劃區。台北市的未來發展重心集中於南港生技聚落、內科2.0計畫及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等地。這些區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並預期將在2027年開始陸續完工,成為北市的增長引擎。然而,儘管大規模建設持續進行,短期內房市可能較為保守。另一方面,新北市的三重、中和以及台北港地區,將成為未來推案熱點,並且有望成為物流中心。桃園市則受惠於捷運發展,尤其是捷運綠線及棕線,將會大幅提升地區的交通便利性,帶動區域內房價的上升。不過,隨著未來幾年即將面臨的交屋潮,投資者在決策時需更謹慎評估各區的市場狀況和未來發展潛力。
最新消息 / 2025-01-13

低成本勞動力 VS 高端技術製造:為何企業選擇泰國?
隨著全球製造業逐漸轉移至東南亞,泰國成為熱門的投資目的地,尤其在PCB產業方面,吸引了台灣一線大廠如華通、欣興、臻鼎-KY、金像電等企業設立新廠。這些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將進入第一波試量產高峰,逐步構建泰國的PCB產業生態系。泰國具備勞動力充沛和較低的人力成本,對於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及提高效益具有明顯優勢。雖然泰國的PCB供應鏈尚處於初期發展階段,但隨著各大板廠進駐並切入不同應用領域,台灣電路板協會預測,至2026年,泰國PCB產值的全球市場比重可望超過5%。此外,泰國也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以及快速發展的基礎設施,這些因素使其成為理想的製造業基地。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進駐,泰國PCB市場的潛力不斷被看好,並成為未來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
最新消息 / 2025-01-13

打房政策衝擊最大:三宅市場重創,中低價住宅如何突圍?
央行於去年9月推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針對房貸成數進行限制,並加強豪宅和第二戶房貸的控制,這對多數區域的房市交易量造成了顯著衝擊。政策導致房貸緊縮,特別是對「中坪數換屋宅」、「大坪數豪宅」以及「蛋白高價宅」市場影響深遠。換屋族的觀望情緒加劇,導致中坪數換屋宅的銷售遞延,而豪宅市場的貸款成數降低,造成買家退縮。蛋白高價宅在景氣好轉時已經漲幅過大,後續的漲幅有限,買家選擇退出市場。然而,政策對總價較低的「青安首購宅」市場影響較小,仍持續吸引有需求的首購族,並且提供購房保障,讓平價小宅市場保持較強的買氣。這些不同市場的反應顯示,央行的打房政策對不同類型的房產產生了不小的分化效應,未來幾個月的市場走向仍需密切關注。
最新消息 / 2025-01-13

「全民健康保險補充保費超過111億元,背後的成效驚人!」
截至5月23日,全民健康保險補充保險費收繳金額已達約111億元。隨著國民所得來源多元化,薪資所得比率逐漸減少,高所得者的收入來自資本利得等非薪資項目,這使得以薪資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勞工面臨較重的保費負擔。為提升保費負擔的公平性,二代健保在現有保險費計算方式的基礎上,擴大納入高額獎金、股利、租金收入等其他所得項目,進一步計算補充保險費。今年1月至2月,由於農曆春節期間獎金發放,補充保險費收繳金額顯著上升。至於股利所得、兼職所得等,其收繳金額則較為穩定。整體繳納情況符合預期,並且相較於過去數年,補充保險費的繳納增長趨勢明顯,未來相關部門將持續觀察,並進行宣導,以確保健保資源穩定運作。這一政策的落實有助於提升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的財政穩定性,並進一步推動公平與可持續的健康保險體系。
最新消息 / 2025-01-13

為何選擇月領而非一次領退休金?深入解析勞退新制
勞退新制提供勞工在退休時選擇一次領取或月領兩種方式。選擇月領的勞工,可以每月獲得穩定的退休金收入,同時繼續參與每年收益分紅,這意味著帳戶餘額仍會由勞動基金運用,並按年分配收益。相比之下,一次領取的勞工則會一次性拿到全部退休金,但失去了後續的收益分配機會。選擇月領有助於勞工在退休後獲得更穩定的財務保障,且能在長期內享受基金的增值。每三年,月領金額會根據勞工的餘額和平均餘命進行重新計算,可能會隨著基金的投資表現而增長。即使面對經濟下滑,勞工的退休金仍會有保證收益,確保最終金額不會低於初期領取時的總額。隨著每年4%至5%的平均回報率,月領退休金的選擇成為許多勞工的理想選項。
最新消息 / 2025-01-13

「首座碳中和污水廠啟動:高雄減碳145噸 & 全球減碳趨勢」
高雄市的旗美污水處理廠正在推動成為全台首座碳中和污水廠,並計劃每年減少約145噸的碳排放。此項碳中和改善工程獲得內政部的支持,中央補助超過8,735萬元,並進行設施設備汰換,導入太陽能光電系統及遠端監控技術,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該廠將向環境部申請碳權,並預計2025年底達成碳中和目標。此外,內政部積極推動污水下水道建設,已超過30年,全國接管普及率達42.69%,並持續推動減碳政策。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和實現2050淨零碳排目標,政府與地方合作加強污水處理過程中的碳排放減少,並建立了碳盤查標準和指導手冊。這項計劃不僅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為台灣的碳中和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新消息 / 2025-01-13

台中市政府ISO認證 vs 碳盤查:政府機構如何推動減碳?
台中市政府積極推動碳中和與減碳政策,並成功達成多項減碳成效。市長盧秀燕帶領全體市府首長參與碳盤查專業認證,並全數通過,顯示政府對淨零碳排的承諾。市府早在2019年便開始對新市政大樓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導入減碳措施,至2023年已成功將排放量減少約16%。此外,市府也向環境部申請碳權專案,包括與台積電合作的植樹計劃與節能路燈汰換,進一步降低碳排放。為配合全球氣候變遷及國際減碳趨勢,台中市將持續推動碳盤查與減碳措施,並透過培訓更多專業人才,期望能夠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並引領市民及企業共同參與,打造永續的低碳城市。
最新消息 / 2025-01-13

"碳中和污水廠 VS 傳統污水處理:誰主導未來綠色發展?"
旗美污水處理廠是台灣首座碳中和民生污水廠,該廠透過汰換耗能設施、導入太陽能光電系統及遠端監控等措施,有效減少碳排放,並向環境部申請碳權,預計每年可取得145噸碳權。此示範案獲得中央超過8,735萬元的補助,並計劃在2025年底實現碳中和目標。內政部也積極推動其他污水廠減碳工作,並預計將來可通過碳交易市場進一步減少碳排放。旗美污水廠的成功運營對台灣在污水處理及環保領域的發展具有示範作用,推動了下水道系統的綠色轉型,助力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隨著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這類減碳技術的應用將帶來穩定的經濟效益並吸引更多投資。
最新消息 / 2025-01-13

「保單紓困貸款申請條件:與傳統貸款有何不同?」
保單紓困貸款是金管會與壽險業合作推出的低利率貸款方案,旨在幫助經濟困難的保戶。2025年,該貸款方案的年利率為2.165%,申請者可根據保單的累積價值獲得最高10萬元的貸款,並可選擇固定3年的還款期,每月約需還款2800元。申請資格包括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等,符合條件的保戶可提供相關證明文件進行申請。貸款適用的保單需具備足夠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如終身壽險、儲蓄險或醫療險等。若申請人符合條件,可根據借款額度和保單價值向不同壽險公司申請,最高可獲得50萬元貸款。此方案有助於減輕短期資金需求者的還款壓力,並提供更低的利率選擇,成為疫情後的經濟紓困手段之一。
最新消息 / 2025-01-13

「從傳統照明 vs 智慧家居,營收成長勢頭強勁」
中電(1611)2024年12月營收達1.0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0.6%,全年營收為11.6億元,同比減少14.74%。受限於照明內需市場景氣不佳,導致營收衰退。然而,中電透過有效控管管銷費用,並將新竹湖口閒置廠房出租給欣興電子,獲得每年約8,000萬元租金收入,對盈利穩健發展有所幫助。展望未來,中電將引領照明行業進入智慧家居領域,開發具感測、學習及聯網功能的產品,進一步拓展應用範疇,提升產品價值。此外,隨著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的興起,中電預期LED照明產品需求將逐漸增長。未來,公司將積極爭取公共工程與辦公大樓等項目,持續加強市場競爭力。
最新消息 / 2025-01-13